房玉林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果酒产业在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技术领域果酒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专门从事果酒专业的人才,据我了解全国200多家食品学院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果酒课程,人才培养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果酒酿造工艺、生产装备针对性不强,创新少。中国果酒申请的发明专利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葡萄酒和白酒相比,都相对较少。目前,果酒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主要借鉴葡萄酒,缺乏专门性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三是,果酒质量不高、不稳定,缺乏优质果酒。果酒的质量受到原辅材料、生产装备、生产技术、市场流动的影响,往往导致果酒质量不稳定。同时香气、质量和口感往往不协调,一瓶酒闻起来可能果香不错,但是品尝起来却口感粗劣,这方面需要业内人士进行公关;四是,缺乏全国统一果酒生产标准。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果酒生产、工艺标准,而且很多概念也没有统一起来,果酒的分析检测方法目前还是不健全。制定标准基本是沿用葡萄酒的标准,这方面果酒联盟正在组织起草通用技术标准或将改善现状;五是,果酒感官质量评价体系缺乏。针对众多的果酒,苹果酒、梅子酒、樱桃酒、草莓酒等等,不同的果酒应该有相应的感官质量的评价标准。”
房玉林针对如何加强中国果酒产业技术进步给出建议:“第一、深入挖掘我国果酒的历史与文化。第二、抓住国际果酒未来发展趋势。鼓励果酒向低度化酿造酒、营养化健康酒、自然化有机酒、特色化地产酒、大众化时尚酒五个方向发展。第三、认真研究国人对果酒的消费喜好规律。有研究资料表明中国人最喜好的前五位果酒感官质量,分别是回味长久,柔和,酸甜适中,酒香浓郁,偏甜等因素。第四、加强果酒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第五、加强果酒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六、加强标准和法规建设。第七、加强风土对果酒产业的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