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家讲座» 酿酒葡萄栽培管理

葡萄黑腐病(Guignardia bidwelli) 

       发布日期:2014-12-08     浏览次数:

  葡萄黑腐病在高温多雨的季节和地区,易发生流行,严重时可导致颗粒无收。

  3.1症状

  叶片  叶片是最早发病的器官。叶片发病时,出现浅褐色圆形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扩大为棕褐色不规则病斑,具狭窄的黑褐色边缘;病斑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处于生长期的器官,如新梢、卷须、果梗和叶柄等,都易感病,严重时出现黑色、长圆形凹陷病斑,上被黑色小粒点。成熟叶片一般都不感病。

  黑腐病为害叶片,一般不会影响葡萄的生长,但会提高病原菌的群体数量。

  浆果  浆果最感病的时期为生长期,越接近转色期,浆果越不易感病。在生长期中,黑腐病可能突然爆发。发病浆果一般呈紫褐色病斑,然后逐渐扩大为微凹陷的、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的大病斑,发病果软烂,而后变为干缩僵果,有明显棱角,不易脱落,病果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常常成同心轮纹排列。

  根据发病程度不同,果穗可以只有几个病果或全穗干枯。

  黑腐病易与白腐病相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白腐病的侵染需要有伤口,而且其分生孢子器的颜色浅(图3-3)。

  3.2侵染循环

  黑腐病菌主要以子囊壳在僵果上过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器在发病部位越冬。虽然目前还不完全了解子囊壳成熟所需要的条件,但它必须要有光照和较长时间的潮湿天气。

  在气候潮湿情况下,子囊壳中不断产生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的叶片和果实上,遇到适宜的水分和湿度时,即萌发入侵。葡萄发病后可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不断进行多次再侵染。只要有6-9小时的湿润条件,病叶产生的分生孢子就可侵入处于生长期中的浆果。

  病原菌的侵染可以较早,而且不会被高温所抑制,所以病害可在转色期后的发病浆果上发展。

  所有的发病部位,都可成为病原越冬的场所。

  此病症状与房枯病相似。房枯病主要为害果实,很少为害叶片,而黑腐病除为害果实外,常为害新梢、叶片、叶柄、花器及卷须等。另外,黑腐病和房枯病的病菌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房枯病分生孢子比黑腐病的分生孢子狭而长,子囊孢子比黑腐病的大。

  3.3发病条件

  品种  在栽培品种中,所有的欧亚种葡萄品种都易感病;而且多数美洲种葡萄,包括它们的杂种也易感病。

  气候  高温、潮湿气候有利于黑腐病的发生和发展。黑腐病发病的温度范围比霜霉病大,为9~32℃。

  栽培技术    所有有利于病原菌在葡萄园中越冬的方式,都有利于黑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采收后将僵果留在植株上(机械采收);修剪后将枝条留在地表;行间生草覆盖等。

  此外,遗弃的葡萄园也会提高黑腐病为害的可能性。

  3.4防治

  预防  主要是加强葡萄园的卫生管理。在冬季修剪时,清除所有的病果、枝条,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如果附近有遗弃的葡萄园,则应将之完全清除。

  加强果园管理  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料,控制结果量,培养树势,增强植株抗病力。生长季节及时摘除副梢,使树冠通风透光良好,以降低园内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预测  春天当降雨后,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而且其释放的时间一般可持续2-3个月。因此,初次侵染和再侵染是交替进行的。这就增加了黑腐病为害的可能性。

  对初侵染的监测重点,应是上年发病的葡萄园和与遗弃园相邻的葡萄园。最早的病斑的出现,就意味着初侵染和再侵染交替的开始。从幼叶出现期开始,初侵染的潜伏期为19-22天,但对于在温更高的季节中进行的再侵染,其潜伏期仅为9~14天。

  化学防治  防治黑腐病应在生长季初期就应进行化学防治。但是,在浆果最易感病的时期(幼果生长期),应特别注意对果穗的保护。早期病斑的危害并不直接造成损失,而是由于提高了病原菌的群体数量而加大为害果实的可能性。因此,应在开花前、谢花后和果实生长期喷洒药剂,保护果实,并兼防叶片及新梢发病。防治白腐病、黑痘病及炭疽病的药剂也兼治黑腐病。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