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家讲座» 酿酒葡萄栽培管理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 

       发布日期:2014-12-08     浏览次数:

  葡萄霜霉病是我国葡萄产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分布在所有的葡萄产区,主要侵染植株的幼嫩器官。每年需要进行多次防治,而且往往造成打药次数过多。

  1.1症状和危害

  叶片    叶片受侵后,开始呈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油渍状小斑点,后发展为黄色至褐色多角形的斑点。天气潮湿时在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层,这就是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

  病情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一片,使叶片焦枯,导致植株早期落叶,严重削弱树势。

  在生长季节后期,或者叶片组织不适合病原菌菌丝的扩展时,病斑多而小,受叶脉的限制而成多角形,葡萄叶片就就变成“花叶”。

  新梢  新梢上的症状多出现在生长季节早期。开始为油斑,然后发展为微红至褐色微凹陷的不定形病斑,新梢变脆,易被折断。同时病梢扭曲呈“S”状。

  花序和果穗  穗轴发病,形成褐黄色病斑,并且扭曲、易断。花序或幼果的所有器官都可能被侵染,并形成病斑。在潮湿天气,幼果表面可形成白色霜霉层,即灰腐

  如果在浆果膨大后期受到侵染,就会形成所谓褐腐,这实际上是病原菌通过果柄侵入,菌丝体在浆果畏中扩张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病果就表现出褐色或紫色的斑纹。

  浆果在转色期前都易感病,但对于一些穗轴木质化晚的的品种,一直到采收时浆果都易感病。

  1.2侵染循环

  葡萄霜霉菌是专性寄生菌,仅危害葡萄。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以病叶为主)中越冬。卵孢子是秋末在由霜霉病菌侵染的病组织中形成的。当气温高于11℃时,成熟的卵孢子就会在水中萌发,并释放出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可释放出6-8个能在水中游动的、带鞭毛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侵染在水坑中的寄主绿色器官,或通过雨水溅到近地表的葡萄幼嫩(绿色)器官上,通过气孔侵入;经过一定的潜育期(10~20天),形成初侵染(即接近地面的绿色器官宫上的“油斑”);初次侵染形成的孢子囊又通过雨水(露水、雾)再次侵染其他的器官。在22°的条件下,再侵染只需一小时就可完成,且其潜育期为7~10天(在条件非常适合时,潜育期可为5天)。孢子囊哄的形成需要很高的湿度,大多是在晚间形成的。

  1.3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  冷凉潮湿的气候有利发病。春秋两季少风,多雾多露、多云多雨的地区病害发生严重。

  品种  所有的欧亚种葡萄品种都感病,因此都需要进行化学防治,但品种之间存在着感病性的差异。

  砧木品种通常都抗霜霉病(41B除外),不需要进行化学防治。

  栽培方式  主干过低、行间荫蔽、叶幕层过厚、通风透光差等,都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影响化学防治的效果。

  栽培技术  土壤耕作可将枯叶埋入土中,降低病害的危害,而行间杂草则有利于病叶残留在葡萄园中;但中耕也可由于将湿土翻出而提高近地气层的湿度。

  能提高植株长势的栽培技术,如短枝修剪、使用长势强的砧木以及降低栽培密度等,都会提高对霜霉病的抗病性。

  葡萄园中的由种子萌发长出的幼苗,也非常有利于初侵染的形成。

  土壤  肥沃的土壤可提高植株的长势,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发展;湿度大的土壤也易引发霜霉病。

  1.4防治

  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是建立在发病中心的出现日期、降水量、葡萄物候期的进程以及每种农药的残效期的基础之上的。内吸性农药可以防止雨水的淋洗,不仅有保护作用,还能阻止菌丝的生长。在生长季末期,最好喷施一次铜制剂。

  预防  在冬季修剪时,必须彻底清理葡萄园,将所有修剪下来的枝条以及残叶等完全清除。

  调整葡萄园小气候,增加通风透光,减少湿度。棚架不要过低,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和石灰,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植株生长期间应注意园内排水,合理修剪,尽量剪除近地面不必要的枝叶,以降低地面湿度,减少病菌初侵染的机会。

  清除初侵染发病中心  清除初侵染发病中心是防治霜霉病的必需的措施。初侵染发病中心形成需要以下三个条件:有水坑,有发芽的植株和平均温度为11℃以上。

  在以上三个条件满足以后,就应在第10~20天,特别是在下雨以后,在葡萄园中搜寻初侵染发病中心。在搜寻中,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接近水坑的植株的下部、根蘖、种子萌发的幼苗以及地势低洼的葡萄园。已被废弃的葡萄园,如果长势足够的话,也容易发生病害。对有怀疑的叶片,可在培养皿中保湿培养,观察是否有白色霉层的形成。

  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将所有发现的初侵染发病中心彻底清除。

  如果早春低温多雨,在搜寻初侵染发病中心时,应特别注意:水坑的温度在以后的几天中将会高一些;向阳坡面的温度回升也要快一些。所以,应重点搜寻这两个方面。

  化学防治  第一次化学防治是建立在初侵染发病中心出现的基础之上的。初侵染发病中心出现得越早,病原菌的繁殖就越早,病害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在清除初侵染发病中心后,就应立即进行化学防治,而且应以预防性农药为主。只有当预防失败或不能进行预防时,才能使用治疗剂。此外,在使用治疗剂时,必须严格地遵守相应的规定,包括打药间隔的时间、农药的种类以及打药的技术等(表1)。

表1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主要农药及其特性

农药种类

农药特性

作用机理

预防作用

控制作用

根除作用

作用持续时间

抗药性

接触

铜制剂

有机铜制剂

硫铵

根据下雨和生长速度,最多5天

渗透

霜尿氰+接触剂

在雨后最多3天★

6~10天

内吸

氨基苯+接触剂

乙磷铝+接触剂

氨基苯+霜尿氰+接触剂

乙磷铝+霜尿氰+接触剂

乙磷铝+氨基苯+接触剂

★★

不规律

★★

有★

不规律

★★

★★

部分

★★

10~14天

10~14天★★★

10~14天

10~14天

10~14天

  ★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潜育期第一个1/3阶段,因此,如果潜育期为5天,在下雨后24小时打药,其控制作用很弱。

  ★★其控制和根除作用决定于对氨基苯有杭抗药性的霜霉菌茵系的存在。

  ★★★乙磷铝作用的持续时间,主要决定于其用量,例如,在预防时,如果打药间隔期为4天,则2000g/ha的用量就比1400?1500g/ha要好得多。

  此外,对于内吸性农药而言,打药的间隔期应与较低的可能危害水平相一致,降水量越大,可能危害就越严重,打药的间隔期就应越短。一般而言,如果出现明显的淋洗现象,就应缩短两次打药的间隔时间:一般使用内吸性农药间隔期为7-8天。

  根据测报,抓住病菌初侵染前的关键时期,喷布第一次后,以后每隔半月喷一次,连续喷2-3次。药剂可用波尔多液、乙磷铝、甲霜灵锰锌和安克锰锌等。上述药剂交替使用,隔10~15天喷一次,根据发病情况连续喷药2-4次。

编辑:0     终审:0